Skip to content
Scroll to top↑
2024-5-4

有两句很著名的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小时候总觉得后者更胜一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愈发地体会到前者的不易。

沉湎于“本来无一物”带给心底的优越,容易陷入一种“饱食以终日”的评头论足中,我们习惯了对他人身上的尘垢指指点点,浑然忘了自己也是风尘仆仆。

他人身上每一片微尘都被无止境地放大,自己身上数不尽的泥块也被无止境地缩小。我们渴望一成不变,渴望自己如刚出发时那般清爽伶俐,渴望所有事物都像记忆中那样,舒适,安宁,岁月静好。

只是那是不可能的,不变意味着腐化,迟滞意味着远离,停顿何异于告别。正视世界这个草台班子,也许“运动式地治理”,才能时时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

忘了在哪里看到,一个女孩发表言论说,她希望有一件很大很大的房子,有花园、阳台和温润的日光,她要给身边所有朋友安排一间小屋子,让她们可以常常聚在一起,陪她聊天、散步,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那里有人评价:“这很可怕。”我想了想,的确很可怕。

2024-4-11

万里长情万里空,百世姻缘百世梦。

2023-8-27

读《金瓶梅》而见众生苦,想来我也是菩萨心(笑)。

2023-5-1 《迷茫人生与懦弱的我》

我们大家都在持续不断地失去某些东西,以前最让我伤感的,是年少时的纯真与天赋,但现在我最为伤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

有一个在我的日记中穿针引线却一直没有写的话题。因为不知道怎么写。就算如今去看儿时的日记,我也觉得渺远,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那时的痕迹,因为我成为不了我自己。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只出现在童年幽深绵长的梦里的感觉。词汇的匮乏让我无法描述那种感觉是什么,只知道持续不断地寻找。每到一个城市,我怀着羁旅过客般的心情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人来人往灯火洪流,我穿行其中仿佛异世界投射的个体。我害怕荒凉的地段,可注意到的时候城市也如同背影。我喜欢深深浅浅的远山,喜欢延伸至远方的道路与水天一际的江河,它们能给予我想象的空间。

外在的、物质的束缚越多,我便愈是神话那个敢于挣脱樊笼的自己,可是真的得返自然了,面对着白茫茫一片宽天广地又觉得虚无,词穷。

我喜欢登高临远。高来高去高才自古高情已逐何苦争高下。

迷惑颠倒,颠倒迷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庸庸碌碌纷纷扰扰蝇营狗苟营营。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不是网络小说中的主角呢?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有“老爷爷”有“系统”的指点,从不迷茫。网络小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主角经常遭遇困难,却很少迷茫。

我永远走在路上。

去年年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问题:If you could repeat one year of your life with the benefit of hindsight, what year would it be?

我的回答,也许会一直定格在2022年。

2022-12-18 记于木鱼水心《水浒》系列完结之际

苦难不值得歌颂,但我们歌颂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抗争。那些将歌颂苦难与歌颂抗争等同起来的人,是高高在上的逃避,是隔岸观火的贬低,是模糊了斗争与麻木的界限,是压迫的貉,是虚无的伥。

千里英雄气虽死不改,百世好汉心遇难仍然,市井小民的家国情怀,是没有把《水浒传》斟读过七八遍在底层世界里直走一遭所无法理解、也无法尊重的。

2022-9-20 《读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

多数人能够切身体会到奥威尔所刻画时代的恐怖,并大放厥词,却鲜有人能时刻醒悟赫胥黎所描绘未来的悲哀,并引以为戒。我们总是这样用温水与低廉的感官刺激就能轻易杀死的生物。

2022-8-6

焦虑,焦虑到无以复加。从六月以来学习的效率就不断下滑,七月份过去,总结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个月究竟做了哪些实事。焦虑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个是想考研却读不进去书,刷数学题一天坚持个两小时就想放弃,六月份计划看完的概率统计公开课拖到了八月份也不想再打开,计算机网络的复习甚至没有开始。这样下去基本凉凉。其次来自家庭,虽然父母对我离职考研的事情表达了理解,但和他们交流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可惜与揪心,他们都是被困在时间里的人,对我的期望就是能够找一个安稳的工作无忧无虑过下去,我理解他们的苦心,却无法向他们表达我所看到的那个世界,也无法诉说我的理想,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还停留在单位包分配的年代。

为了缓解压力我甚至下载了一个脉脉,期望能从自己的前端技能上找点安慰,结果更焦虑了。第三份焦虑来自行业,我离职并非讨厌前端,相反,我喜爱前端的表现力。正因为喜欢前端,同时自诩管中窥见了前端的部分未来,所以才选择离职深造。但这种“洞察”故迫切想要将各种想法落到实处并从中获益的心态却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下去。脉脉上糟心的一点是很多人对前端的理解还停留在HTML/JS/CSS的“切图仔”年代,先进一点的也不过是背背Vue、React,熟悉Webpack、Vite的程度。我对前端未来的展望,主要依托在WASM等一系列技术上:

  1. 更底层:随着Atomic、SharedArrayBuffer等一系列API的提出,nodejs和web平台的差异不断弥合,Browser与OS的界限是越来越小的,因此更多的东西可以借助前端技术而实现。比如StackBlitz的WebContainer,CheerpX的WebVM,这些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项目。我认为未来所有的Word、PS、CAD这类工业软件都将被移植到Web上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入门级的开发者都被环境配置困扰过,试想如果借助Web容器技术,只需要访问一个网站就能获得一个完善的开发环境,这无疑是有益于行业进步的,vscode web、code sandbox、各种在线协作文档已经初步展示了相关技术的可能性。再有一个我非常想看到的东西,就是将Chromium OS的理念发扬光大,虽然Chromium OS以及Firefox OS几个类似产品做得都不温不火(个人理解,理念太超前了,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着重点也不对,因此晦涩)。但我相信对个人计算机资源实现“弹性伸缩”是一个可以看见的美好未来,如果OS就是浏览器,访问应用就是访问网站,WASM就是另一种ELF可执行文件,为什么不可以呢?将X11、Wayland、GTK、QT、Gnome、Kde这些古早的名词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用户想要怎样的桌面、怎样的应用都随意定制,多么有意义的设想!要性能有Web Assembly,要音视频有Web RTC,要游戏有Web GPU。后继者Chrome OS Flex、国内的FydeOS、法国的NayuOS有一些成效,但路走得不好。

  2. 更智能:这一设想来自Copilot的启发。我离职的一个直接诱因,是2021年国内很多大厂都在卷低码,这让人感到痛苦。我不反对低码,我反对的是毫无意义的、为了OKR而OKR的低码,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我认为做低码不做AI是本末倒置,低码要和端智能放在一起谈才真正有提高生产力的价值。更进一步的设想是,当我们能够将Word、PS、CAD这些工业软件搬运到Web平台之后,为什么不可以产生多个和Copilot一样的AI来提高效率呢?大家都知道工业软件存在垄断,小产品很难与大型软件争锋,但如果小产品能够借助Web化实现私人定制以及AI助理,未必不是一条崛起之路,Grammerly、QuillBot已经展现了AI给生产力带来的提升。

相信国内有正在探索这方面出路的公司,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发现它们,反而接触的一些人、事、物都显得后知后觉,国外很多团队倒做的如火如荼,我自己又囿于以前的颓废,人微言轻才疏学浅,真快成急急国王了。

PS. 卸载脉脉解千愁,贩卖焦虑真恶心。

2022-7-6

习惯了独处,个人仿佛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中,辗转腾挪,几乎从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但总有些时候要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例如处理公共事务:搬家或者跑腿政府部门。这时就像是细胞壁被破坏的细胞组织,生物质倾泻而出,再也找不到那种纯净、宁静、完满的感觉。叫人抗拒、胆怯。

2022-5-9

互联网太年轻了,计算机科学的繁荣体现在开源社区也不过几十年,很多人还没有完整地考虑过死亡,甚至连衰老也没有考虑过。

2022-4-25

最近看《论持久战》,联想到近年以来一直很关注的芯片领域。现在在芯片领域也存在了“必亡论”和“速胜论”。“必亡论”认为中国芯片领域技术积累与世界顶尖水平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前车之鉴比比皆是,未来是灰暗无光的,由此产生绝望、沮丧甚至是自卑的情绪。“速胜论”对于我们何时“赶超”芯片行业巨鳄抱有过分乐观的估计,并习惯于借助民族情感大肆宣扬,这势必将导致虚浮与泡沫,对芯片领域发展的害处还胜一筹。我相信我们在芯片领域取得进步甚至领先是可以期许的,这一信念不是因为国家政策支持、资源倾斜或资本青睐云云,而在于我们希望打破技术垄断、反对“卡脖子”、推动技术革新与科学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正当性。如果不是出于这一理想,如果是为了“卡别人的脖子”、带着纯粹利益的目的去做这件事,遭受失败也是必然的。

2022-4-21 《同辈中国说》

余之读网文,至今已有十年矣。当年虽然“小白”,然民风还笃,时有雄文。今观各小说论坛,朽木附会:男者以富为贵,好谋斗狠,所称无敌。略施小仁,便怡然自得,以为贤甚。殆有所求,恨不能一时马到,旦暮渠成。于异性假意绵绵,实视若禁鸾玩物,多有效古公子少爷事者,闺间丑态,言之污笔。为女则慕名贪颜,闻富且喜,犹作慷慨词、掩艳羡之情。出入楼台,“总裁将相”,恃宠而骄,其视苍生乎?处红尘乎?

问之,则曰:“非我也,世也。躺平任之。”然百十年前,世之弊比今日何如?尤能有青年辈出,不辞困苦,不惧死生,力挽狂澜,帮扶大厦。反观今日之世,贫者戚戚,富者汲汲,以鹿为马,争“奶头乐”,人也异化至此。其弊甚矣!余愧对古人,欲广开天宇,肃清民化,只恨志大才疏,见识短浅,不可服人,徒止增笑。尤在苦学,尚不能断一己之私,为六欲苦。想同辈中人,不读书不知世者繁。有才高于我八斗者,学优于我五车者,其杰出乎?争相讽喻,羡欧恋美,出走纷纷。观此之时,竟二〇二二也。去年十月,余行于故国小镇上,见十室九空,荒楼鳞鳞,颓势立显,何其感伤!吾辈青年人耳,长此以往,则三十年后,国之不国,民将焉附?

一念至此,不意悲甚。余慕左伯桃、范巨卿之名,则同辈还有羊角哀、张劭乎?余慕俞伯牙、鲍叔牙之识人,则同辈还有钟子期、管仲乎?愿启千金,遍寻马骨。余大言至此,敢为此文,赦为不忠不信不仁不义不孝辈。

2022-4-08

我一向很自卑,痛恨自己的平凡笨拙与丑恶本能。我也喜爱看博客,CS行业大约是占据了互联网话语权的半壁江山的,如今又有各种博客搭建工具,因此网络上随处可见一个CS人(至少略懂CS)的博客。有时遇见一个清新脱俗、沉郁哲雅的博客,颇有撞见另一段人生之感。

但是看过的博客愈多,虽然萍水相逢,渐渐地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这些人,大多数是名校出身,或许有些家世、有些见识,在他们的生活中遍斥着出国、offer、某某大学、某某顶会期刊名词,字里行间,有意无意,透露出一种精英阶层的优越之感。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学习上的收获欲遮还休欲拒还迎地铺陈在人们眼前,一个个知人论世,博古通今,天文地理,古往今来,似乎什么都懂一点,少年得意、或失意、或得意失意失意得意的同辈人形象跃然纸面。只是我从未从他们的世界中望见,哪怕窥见支持在他们身后的那些人的痛苦与挣扎。我看到了各种升学就业出国留学移民改换的“教程”、“攻略”,多少种轻巧舒畅的生活,多少种欢快明媚的人生,却至今没有读到一篇以天下为己任,愿意以自己的牺牲奉献去改换那些最贫苦的人的生活困境、愿意以毕生的清苦追求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好文章。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的聪明之处胜过世上大多数人,他们能看见社会现实的种种弊处,其选择却或“润”或“躺”。其中不乏有自称偏“左”的人,只大多是些连西方经济哲学巨著都没怎么读过、更惶论马恩列斯毛邓的白左之流。我从没有从他们的博客中看见与他们同时代劳碌着的大众百姓,其中未必没有能为民请命的青年国士,只是其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占了大多数,却是真情。要在这些人里寻找保尔柯察金,寻找牛虻,想来是我一厢情愿了。

不要误会,笔者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这便是这个故事精巧的地方。

2022-4-08

近来看了不少《三言》、《聊斋》并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独爱《玉娇梨》一篇,其十四章翻来覆去,反复斟读,爱不释手。只恨自己形疏鄙陋,现实中亦不见此佳人尔。

另一念,才子佳人故事往往以夫妻和睦、富贵享乐为止。《三言二拍》等种种离奇故事,虽讽喻社会、劝人向善,终究少了些许家国情怀。世人只知才子佳人故事好不快意,有几人着眼于他们身后只求谋三餐温饱的芸芸众生呢?因此只是“闲书”。我之不爱“圣贤书籍”只爱闲书,也是罪过。

摘录《中国文学概论》一段评注:莺莺根本就是贵族女子。她始而娇羞端庄,继而自献,终而自愧自羞,怒而不怨,这完全符合张生之流封建文人的趣味。遇上了莺莺这样一个女子,既可轻易地得到她供自己玩乐,又可为了追求功名而轻易地抛弃她,不致惹来什么麻烦,或者负什么道义上的责任,甚至可以反过来骂她为“妖孽”“尤物”,把自己的过错推得一干二净。张生的这样一段艳遇,自然会使那些封建文人羡慕了。

2022-3-31

做了一个离奇的梦,人在故国,见后窗外有几朵非常可爱的云,天空与山水间呈现一种极其罕见的瑰丽的蓝色,急急忙忙找出手机拍照。但是镜头里无论如何都调不好焦距找到那几朵云(大约映射了现实中拍照的苦手),而且忽然有一架很大的无人机闯进了镜头里,处在正中心,破坏了一切的美感。等到无人机离开,镜头中的世界已惊变成以橘红色为主的黄昏的景象。梦中的我哀告了一声,更糟糕的是拿开手机后才发现眼前的湖光山色也不见了,窗外一片废土,满目疮痍,左边离家很近的地方还有一座未完工的建筑工地(这是真的),路面都是烧焦过的模样。

但事情还不至于令人绝望,过了一会儿我留意到(梦到)天外雾蒙蒙的映出一座大楼的身影,那大楼和各种科幻故事中遮天蔽日的宏伟建筑别无二致,于是我下定决心明天去看看。这时梦中的我开始审视自己,名为返校的念头开始缠绕在心头,却有重重阻力。但现实中的我早已毕业多年,这一段大约是曾经延期毕业时留下的梦魇,已经不是第一次梦见返校相关的事情了。

我终于克服诸多阻力,只是因为梦醒再没能出发。我拉开窗帘,天外还下着中雨,江上白茫茫一片。人类依然困守在这颗小小的星球上,吾辈又怎敢安眠。

梦醒后还想起了高中时候做的一个梦,同样的“荡气回肠”。那天醒来后我靠在床头发了好一会儿的呆,耳边仿佛还萦绕着梦中的歌曲,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故事的细节早已忘却,只是结局记忆犹新,两个机器人相依为命,坐在高楼的边缘,望着死寂而又朝气蓬勃的世界。人们能够记住的梦不多,每一个都弥足珍贵。

2022-3-27

批《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宋人小说作《碾玉观音》)》:不恨王公,只恨郭贼;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2022-3-25

因为迟迟未到档的事情忧虑不已。单位不给县级人才市场走机要,沟通了一下可以使用EMS寄过去,结果至今仍查不到。郁郁寡欢。

善于独处的人也善于自思,但这份自思却不能发展为自省,反而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仔细想来,一个人相处的时候自我的存在可以膨胀到无限大,为了不涨破这个气球人不得不持续地修饰虚拟的那个自己。以至于面目全非,以至于顾影自怜。

2022-3-4

办完杂乱的离职手续,真正走出公司大楼的时候差不多三点左右,比预想之中的还要快。上午的时候还在为最后在岗日期填早了而担心,下午打了几个催办电话,格式化一下电脑再找些领导签字竟很快走完了。街上的阳光恰到好处,室外非常明亮。我以为自己会因为这么明亮的生活而欣喜若狂还是什么,谁知道没走出几步就鼻子一酸。

我想那主要来自于对人际交往的不舍和对失去稳定收入而产生的无限担忧。

2022-1-25

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将辞职考研的事情向组长说出口。说出来之后却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反而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有时候甚至觉得别人投来的目光 都带上了几分审视的意味。在工作环境优渥、同事关系很好、年前刚刚升职而家里又普遍反对的情况下去做一件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的事情是很难被理解的。一意孤行, 甚至都无法完全说服自己。尤其当总认为自己只是个绣花枕头,仅仅是因为在一个技术氛围不那么浓厚的环境里才显得还行的时候。而且我的自控能力很差, 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此堕落下去,大学时的成绩也中等偏下,如果离职了,能否吃得住苦考研上岸甚至是我不能保证的事情。一遍又一遍,我很怕自己就此沦落下去, 也无法不去在意他人的想法,不去猜测他们在背后会不会说我还是那么意气用事,那么天真,那么与社会格格不入,那么无法与他人真正相处,”像个小孩子“,“像个小丑”。

我决心要离职只是因为(自认为)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给自己定下了两个人生理想,一个是“做出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软件”,另一个是“触碰人类知识的边缘”。而我当前所处的互联网行业不能完全给我那种感觉,我决心 要“重拾旧梦”,将大学时期逃掉的课、落下的知识都补回来。同时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做那些积攒了很久想做却没做的事情。我给自己写下了诸多信条,来防止自己沉浸在学者式的理论 幻想中却脱离了实际:

  • 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
  • 人与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 软件是不断迭代的,文字是不断修改的
  • 理论演绎总是很美好,但应该让它有落地的可能
  • 优秀的软件,其核心代码往往只来自于一个人

也许归根结底,我只是不肯承认自己在情商上的缺陷,只是发现自己并不快乐。虽然我能列举出工作体面、收入丰厚、同事和善、家庭认可等非常多的理由来劝自己继续安稳下去。但对自身在学识上的高要求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带来的慢性焦虑却让我持续痛苦。从高二到大四我的生命中荒废了六年,现在是时候让它补回来了。即使我真的没有学术上的天赋,即使我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 即使我永远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也不会去后悔今时的任性。

2022-1-9

今天忽然找到了遗失很久的门钥匙,原来是衣服的口袋破掉了落在衣服的夹缝里。现在有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门钥匙,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它们笑了很久。

以往这样莫名的并非发自肺腑的开心结束之后,总是会感受到一种蔓延到骨髓的痛苦,这种痛苦却总能触达现实。

2019-2021

疫情弥漫的几年,中间浮浮沉沉,有失有得,不可胜记。只是倏忽三年,人生如梦如幻,有感而发。

2019-7

我是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又恰恰是个乐观的人。这两样相互矛盾的东西集结在一起,造就了我不断妥协的平凡人生。